“玉兔”登上月球,“祝融”降落火星,“悟空”遨游太空,“天宫”里人来人往……华夏神话被中国航天工作者一个接一个变成现实,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将越来越多的中国印记“写入”太空。今天,一起来认识一位扎根航天一线19年的火箭制造工艺师,全国政协委员刘争。
打开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在今年全国两会开幕之前,刘争受邀去北京大兴一所小学给同学们上了春季开学第一课。
2005年刘争从清华机械系毕业,进入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工作,在生产一线一干就是19年,潜心研究火箭零部件加工新技术,因为他认为这里是祖国需要的地方。
全国政协委员 刘争: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是清华的传统,如果没有这个工艺人才,你这个东西就很难做出来,很难做好,我觉得国家更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航天制造业又是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最高水平,所以来这儿工作就更容易实现振兴中国制造业的目标,一定要把学到的知识来报效祖国。
2023年,中国实施了67次发射任务,位列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7次发射全部成功,成功率100%,做到了万无一失。一枚火箭由10余万个零件组成,每个零件都和火箭的成功发射息息相关。刘争的工作就是火箭核心零部件的制造。
全国政协委员 刘争:壁厚精度其实很重要,薄了,承载能力不行,厚了,废重增加。我们把每一个零部件做到极致,就是为了确保最后火箭的发射万无一失,因为一失万无。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唯一可以执行载人任务的火箭,刘争就曾负责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助推捆绑接头的工艺优化工作,他将零件的加工时间从500多分钟降低到200多分钟,并且推广到了其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生产中,让火箭制造效率上了一个台阶。
全国政协委员 刘争:我们看到的长(征)二(号)F火箭,虽然外表没啥变化,但其实一直在升级之中。以前干一个零件,可能30天干一个零件,后来到一周,后来到一天,现在到半天(制造一个零件),从机械化到数控化到自动化,到开始初窥智能化的门径,从我所经历的来看,中国的制造水平也是成倍地在提高。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的最新消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在今年4月和10月将神舟十八号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送至空间站,中国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模式。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刘争,围绕如何保证中国载人航天的高密度发射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 刘争: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很大程度上由数控机床来体现,所以我这次提的提案正好也是,关于加快我国关键领域所需高档数控机床研发速度的提案,政协委员这个身份要求我从更高更广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
刘争所在的生产车间曾为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制造关键零部件。从54年前“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现在的“神舟”飞天,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默默坚守和不懈追求。如今,接力棒交付给了年轻的一代。刘争说,只要祖国需要,他愿意继续扎根基层,为中国的航天强国梦接续奋斗。
全国政协委员 刘争:我就觉得这个方向是一个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所以现在在一线工作,就是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现场的需求一直在你眼前,能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希望我退休以后还能有能力为祖国工作,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总台央视记者 张萍 叶奂 曹宇 李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