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卿子秀
随着农村产业振兴的深入推进,农业务工需求持续增加。聚焦相关需求,四川推出农业用工专属保障,包括“零工保”“采摘保”等多类保险产品,填补农业零工保险缺口。
目前,全国多地正在积极参与农村地区多层次保障体系建立。一系列举措的推出,护航“三农”发展,也让农业更“保险”。
推出专属保险保障
当前,农业灵活用工有着人员流动性强、务工环境复杂等特征,存在因伤致贫的风险,现有的保障产品难以满足农业灵活务工保障需求。
针对大兴调查研究中发现秋收秋种用工需求大、农业灵活务工人员保障少、投保成本高等问题,着力满足农业临时用工人员流动性强、个体差异大、时效要求高等需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指导保险公司推出“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农业用工专属保障,包括“零工保”“采摘保”等多类保险产品,填补农业零工保险缺口,助力织牢织密农业灵活务工人员“保障网”。
具体来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指导保险公司科学设置产品服务条款,支持短期投保、灵活投保,1天至1年均可投保,投保年龄覆盖16-75周岁农业务工人员,支持个人自雇及互助等多种用工形式投保,提供按种植面积不记名及按人记名两种计费方案。
同时,督导保险公司优化操作流程,支持投保主体线上便捷操作,及时响应承保理赔需求。
此外,切实丰富保障范围,相关保险产品保障范围覆盖农业生产区内从事采摘、运输、制作等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导致的身故、伤残、医疗、误工责任等,目前已在全省14个市(州)落地。
筑牢“三农”服务保障网
农业保险既是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器”,也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的步伐不断加快。承保农产品品种超过270种,覆盖了农林牧渔各个农业生产领域,逐步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型,由保生产环节向保全产业链条扩展。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219.4亿元,为1.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6万亿元。2023年1月至10月,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328亿元,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34万亿元。
与此同时,更多金融资源正在积极配置到“三农”领域,更好满足其多样化需求。
以保险业为例,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业保险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扩展到了农业、农村、农民等诸多方面。
去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提出,增强保险保障服务能力。提高养殖业保险保障水平,探索研发生猪、奶牛等养殖收入保险产品。进一步丰富小农户特色农产品收入保险、指数保险、区域产量保险、农机具综合保险等特色农业保险品类。支持保险机构扩大农村居民意外伤害险、定期寿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产品供给,不断提高承保理赔服务质量。
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农业保险高质量服务体系,鼓励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发挥普惠型人身保险保障民生作用,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因地制宜发展面向农户的意外险、定期寿险业务,提高农户抵御风险能力。
建立多层次保障体系
业内人士指出,“三农”保险是所有涉农的人身险、财产险、责任险和信用险的总和。保险业助力实现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应全面瞄准农业、农村、农民的财产、人身、责任以及信用风险保障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保险服务。
在政策面的积极推动下,2023年以来,多地积极参与农村地区多层次保障体系建立,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利用信息科技不断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农业保险服务效率。
以四川为例,去年5月,原四川银保监局印发《2023年四川银行业保险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提出,提升“三农”领域保险服务质效,推动农业保险提质增效,提升农民人身保险保障水平;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联合四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保费补贴资金管理,规范农业保险市场行为,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质量;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联合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专家库建设试点,建立健全农业大灾损失鉴定和查勘理赔机制,保障投保农户合法权益,从源头化解理赔纠纷。
在全面服务推进乡村振兴阶段,业内人士指出,保险业还需聚焦“三农”重点领域,提升保险服务质效、增强保险保障能力、优化保险服务模式,继续在服务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展现保险力量。